教务管理

“放眼五湖四海,求鉴他山之玉”——台湾东吴大学马嘉应教授与商学院教师座谈会纪实

来源:商学院 发布日期:2019-04-10

在这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季节,来自台湾东吴大学的马嘉应教授与商学院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新思路、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方法。

41日上午,商学院教师与马嘉应教授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座谈会。马教授凭借自己多年的从业经历,风趣幽默的风格,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方面,逐一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

 

 

 

会计专业教师提出,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税率下调,那么这些变化对台湾地区是否有影响。

马教授指出,台湾增值税基本属于消费性增值税。台湾地区相关政策规定,营业人购买货物或劳务时,除自用乘人小汽车外,依规定支付的营业税额作为进项税额,均可在销项税额中扣减。而大陆的增值税属于生产型增值税,对纳税人而言,生产型增值税纳税最多,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纳税最少。大陆地区的税率变化对台湾地区的影响不大,但两岸贸易时会涉及到增值税,目前两岸的增值税都在不断改进之中。

 

 

 

电商专业老师感兴趣的是电子支付、手机支付在台湾的普及情况。马教授指出,电子支付在台湾地区有十多年历史,但台湾民众并不热衷使用在线支付。台湾商品零售环节当中,租金和税率成本远低于大陆,所以台湾商品在实体店售价和网店售价比较,网店并不具备绝对的价格优势。由于缺乏网购平台的支持,网络购物难以兴起,台湾的电子支付也没有很好的舞台。马教授还用了自身在欧洲购物的经历表明支付宝在世界的普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很遗憾,台湾地区的电子支付并不像大陆这样方便。

有的教师对台湾的职业教育比较感兴趣,认为我们作为职业教育的老师要走出小天地,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很想了解台湾的职业教育是否和大陆一样。马教授介绍,在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学生发展路径通畅,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技职教育都有公平的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私人办学也兴盛,而且私人办学常常来自企业,可以使职业教育和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学生的实习工场规模大,设施齐全;在台湾十分重视实践技能教学,也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分成各种等级,校企合作紧密,产学全面携手。在了解到商学院也有很多合作企业,成立了几个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班,建立了生产性实训中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马教授给与了肯定。

 

 

 

在学生管理模式方面,商学院辅导员与马教授进行了交流。马教授介绍说,台湾高校注重学生个人生活的培养,在东吴大学每位学生都需要参加劳作教育,主要从事校园的清扫、草坪的维护、垃圾的清理、门窗的擦拭等,使学生熟悉学校,增加对学校的认同感。另外,在学生管理上实现了充分的民主,包括设置课程时都有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投票,学生和家长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虽然我们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台湾地区的学校有所区别,但是也有部分趋同,比如商学院也坚持有每周一次的晨跑运动、校园清扫以及练字早课,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认真做事的态度。在课程选择时也可以适当参考台湾模式,征求学生、家长和企业各方意见,完善办学机制。

在学生就业问题方面,马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趋缓,民众薪资水平常年停涨,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亦停留在低于3万元新台币的水平。基于现实环境,很多台湾学生对起薪没有太高期待,希望先找到一份能锻炼能力的工作,待经历丰富后,再寻求更高薪资待遇。但也有些学生毕业后成了啃老族,这和大陆地区的就业形势相近。经过交流,大家都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创业,并提供创业平台,把创业融入教学。相关人员也向马教授介绍了商学院电子商务创业班情况,采取公司化和项目化运营方式,专业教师全程参与,这种模式也得到了马教授的认可。

 

 

 

此次座谈,为商学院教师和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加深了教师对台湾地区教育体制的了解。这是一次交流教育思想、探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模式、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文化融合,对商学院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一体化育人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